当前位置:首页 > 胃癌 > 科普文章

胃癌答疑

2020-07-10

胃癌的早期表现主要有哪些?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或黑便等症状;极少部分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和疲倦无力。

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1.长期吸烟、饮烈性酒。

2.长期食用熏鱼、腌肉、香肠等烟熏、盐腌和霉变食物。

3.长期精神压抑等。

胃癌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吗?

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以及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患者,应每年做一次体检和胃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胃癌。

胃癌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1.生活无规律:吃饭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

2.饮食不当:如过量食用咸鱼、咸肉、咸蛋等腌制食品,或喜好熏烤食物,这些食物中含硝酸盐较多,而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类化合物,是诱发胃癌的“元凶”。

3.精神紧张:工作节奏及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加,精神上处于持续应激状态,也会反馈性地诱发胃部疾病以致胃癌。

4.酗酒:经常酗酒可使胃部遭受乙醇的刺激,容易引起胃部的慢性炎症,进而使胃黏膜重度增生,诱发胃癌。

5.吸烟: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可致细胞突变的物质,可诱发胃癌。

胃癌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饮食与胃癌发病关系密切,吃饭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以及饮食不当可以说是胃癌病因中无可争议的一点。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重要的病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人类胃癌发生的一级致癌物。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癌病因中的作用比较肯定,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一般认为,胃癌病人亲属的胃癌发病率比对照组高4倍。

4.慢性胃炎:胃癌与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之间有密切关系。

青年人患胃癌有什么特点?

1.女性占多数:一般胃癌男女之比为2.3-3.6︰1,而青年女性胃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男女之比为1︰1.3-2.6。

2.易漏诊、误诊:年轻人出现上腹部疼痛、闷胀等不适症状时,常自认为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由于普通情况下难以接受胃镜检查,多数年轻人会擅自服用“胃药”,使病情一拖再拖,一错再错。漏诊、误诊率高达27%,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漏诊、误诊。

3.症状不典型:胃癌的症状不典型,易与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和全身疾病相混淆,由于年轻人的体质与耐受性强,症状就更不典型。

4.恶性程度高:在年轻胃癌患者中,病理类型恶性程度较高的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等占多数。

晚期胃癌有什么表现?

晚期胃癌的表现主要是看胃癌的转移情况,具体表现为: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坚硬,随呼吸上下移动。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肺、脑、骨骼、皮肤、卵巢等处,在左锁骨上窝和腋下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或出现腹水、黄疸、肝肿大、直肠陷凹内肿物。若有胃癌细胞在胸腔内种植转移,可引起胸水。通过内镜、上消化道钡餐或气钡双重造影、CT、B超、PET-CT等检查可确诊,尤其是PET-CT检查晚期胃癌准确率高。

患上胃癌能活多久?

影响胃癌生存率的因素很多,如病期、肿瘤大小、胃癌所在部位、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其中以病理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较重要。胃癌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Ⅰ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Ⅱ期为70%,Ⅲ期为20%。

胃癌的元凶——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启动了一系列致病事件,导致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胃癌的发生。

如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分散片、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胃得乐(胃速乐)、乐得胃、西皮氏粉和胃舒平等。溃疡病患者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

胃癌的治疗方法

胃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和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素质等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出联合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又无远处转移时应施行剖腹手术。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有三种,即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以及短路手术。

胃癌会传染吗?

胃癌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其他肿瘤也不会传染。

胃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纤维胃镜诊断:是最直接、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可以发现早期胃癌,可对良恶性溃疡进行鉴别,确定胃癌的类型和病灶浸润的范围,可对癌前期病变进行随访检查。对癌前期病变患者进行定期的胃镜随访检查和监视具有一定的意义。

2.CT检查:CT检查可显示胃癌累及胃壁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范围、附近的解剖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

3.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检查者可以直接地看到胃壁的各层,了解肿瘤的全貌,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TNM分期。

如何预防胃癌?

胃癌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普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一个重要措施。凡年龄在40岁以上、有较长时间胃病史、或近几个月出现明显胃部症状者应列为普查对象。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及熏制品,可能对胃癌的预防有些帮助。对长期治疗无效的胃溃疡或大于2cm 的胃息肉患者均应及时手术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定期随访作胃镜检查,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

胃癌的前期变化

所谓胃癌的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与癌前期病变。

1.胃癌前期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良性胃溃疡、巨大胃黏膜皱襞症(Menetrier病)。

2.胃癌前期病变:异形增生与间变、肠化生。

胃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播散:浸润型胃癌可沿黏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癌肿瘤一旦侵及浆膜,就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胰、脾、横结肠、空肠、膈肌、大网膜及腹壁等浸润。癌细胞脱落时也可种植于腹腔、盆腔、卵巢与直肠膀胱陷窝等处。

2.淋巴结转移:占胃癌转移的70%。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结。晚期癌可能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淋巴结。由于腹腔淋巴结与胸导管直接交通,故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血行转移: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发现癌细胞,通过门静脉转移至肝脏,并可达肺、骨、肾、脑、脑膜、脾、皮肤等处。

4.腹腔种植转移:是指胃癌细胞浸润浆膜后,脱落至腹膜腔,形成种植性转移。种植性病灶可以分布在腹腔的任何器官表面。转移性淋巴结破裂癌细胞脱落亦可引起种植,被称之为“二次转移”。胃癌转移至卵巢则被称为Krukenberg瘤。

哪些人是胃癌高危人群?

1.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2.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

3.年龄在40-80岁之间。

4.常吃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或鱼等食物。

5.吸烟、酗酒。

6.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

7.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

8.恶性贫血。

9.A型血。

10.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的环境。

胃癌手术后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1.术后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在术后5天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1次。

2.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

3.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为宜,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4.术后2-3周时,部分病人可能进甜食(如牛奶加糖等)后出现心慌、出汗、头昏、恶心、上腹部不舒服等症状,一般持续15-30分钟可自行缓解,此症被称之为“倾倒综合征”。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若想要进甜食,应当同时适量进食易消化的咸食,并要控制进食速度。

5.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矿物质铁和维生素,禁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根据身体情况逐渐恢复普通饮食。

6.胃癌手术后要按医嘱用药,防止发生贫血。

胃癌患者手术后为什么要定期复查?

复查的目的:

1.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和病人是否出现复发。

2.胃癌术后可能出现胃肠道系统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如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等各种并发症,及时诊断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十分重要。

胃癌患者手术后什么时候复查?

手术后2年内每3个月1次,第3-5年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1次。

胃癌患者手术后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复查的主要项目包括:血液化验、临床体检、胸部放射线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胃癌患者手术后什么时候需要辅助化疗?

一般主张术后只要各脏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应尽早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最好能在术后4周左右开始,不宜超过8-12周。如超过3个月可能难以带来生存益处。疗程时限由于没有循证医学依据,部分专家建议沿用结肠癌的经验,以6个月为宜。

胃癌患者手术后需要化疗吗?

应根据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手术方式、高危因素、体力状况、伴随疾病等进行选择。早期胃癌一般没有化疗指征,不需要化疗。中晚期的胃癌一般需要化疗。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