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酒精性肝炎 > 科普文章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20-07-15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一、流行病学

我国尚缺乏酒精性肝病的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饮酒人群数量和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华北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嗜酒者在一般人群中的比例从0.21%升至14.3%;本世纪初,南方及中西部省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酒人群增至30.9%一43.4%(Ⅲ)。

饮酒人群中的嗜酒者或饮酒过量者可出现酒精相关健康问题,其中酒精性肝病是酒精所致的最常见的脏器损害。本世纪初,南方及中西部省份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成人群体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4.3%一6.5%(Ⅲ)。酒精性肝病占同期肝病住院患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从1991年的4.2%增至1996年的21.3%;酒精性肝硬化在肝硬化的病因构成比从1999年的10.8%上升到2003年的24.0%(Ⅲ)。由此可见,在我国,酒精所致的肝脏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危险因素

影响酒精性肝损伤进展或加重的因素很多,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有阈值效应,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肝损害风险就会大大增加(Ⅲ)。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饮酒与肝损害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十分明确(Ⅲ)。

酒精饮料品种较多,不同的酒精饮料对肝脏所造成的损害也有差异(Ⅲ)。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空腹饮酒较伴有进餐的饮酒方式更易造成肝损伤(Ⅲ)。

女性对酒精介导的肝毒性更敏感,与男性相比,更小剂量和更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酒精性肝病(Ⅲ)。饮用同等量的酒精饮料,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明显有差异(Ⅱ.2)。

种族(Ⅱ.2)、遗传(Ⅲ)以及个体差异(Ⅲ)也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汉族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易感基因乙醇脱氢酶(ADH)2、ADH3和乙醛脱氢酶(ALDH)2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分布不同于西方国家,可能是中国嗜酒人群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饮酒者都会出现酒精性肝病,这只是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表明同一地区群体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

酒精性肝病病死率的上升与营养不良的程度相关(Ⅲ)。维生素A缺乏或维生素E水平的下降,也可能加重肝脏损害(Ⅲ)。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而饱和脂肪酸可对酒精性肝病起保护作用(Ⅲ)。肥胖或超重可增加酒精性肝病进展的风险(Ⅲ)。

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对肝脏损害起协同作用(Ⅲ),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饮酒,或在酒精性肝病基础上并发HBV或HCV感染,都可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Ⅲ)。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乙醇量(g)=饮酒量(1111)×乙醇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Ⅲ)。

3.血清AST(Ⅱ-2)、ALT(Ⅲ)、1-谷氨酰转肽酶(GGT)(Ⅱo)、TBil(Ⅲ)、PT(Ⅲ)、平均红细胞容积(MCV)(Ⅱ-2)和缺糖转铁蛋白(CDT)(Ⅱ.2)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而CDT测定虽然较特异但临床未常规开展。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但0GT恢复较慢)(Ⅱ-2),有助于诊断。

4.肝脏超声检查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滔训(见本指南影像学诊断部分)(Ⅱ-2)。

5.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Ⅲ)。

符合第1—3项和第5项或第l、2、4项和第5项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第l、2项和第5项可疑诊酒精性肝病。符合第1项,同时有病毒性肝炎现症感染证据者,可诊断为酒精性肝病伴病毒性肝炎。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或GGT可轻微异常。

酒精性肝炎: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生于有或无肝硬化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血清ALT、AsT升高和11Bil明显增高,可伴有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患者出现肝衰竭的表现,如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常伴有内毒素血症。

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四、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用于反映肝脏脂肪浸润的分布类型,粗略判断弥漫性脂肪肝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肝硬化,但其不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且难以检出<33%的肝细胞脂肪变。应注意弥漫性肝脏回声增强以及cT密度值降低也可见于其他慢性肝病。

1.超声检查诊断:具备以下3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2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回声强于肾脏;(2)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2.CT检查诊断: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脾脏的CT比值<1。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脾脏CT比值<1.0但>0.7者为轻度;肝肜脾脏CT比值≤0.7但>0.5者为中度;肝脏/脾脏CT比值≤0.5者为重度。

五、组织病理学诊断

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应包括肝脂肪变程度(F0一4)、炎症程度(C0~4)、肝纤维化分级(S0一4)。

1.单纯性脂肪肝:依据脂肪变性肝细胞占肝组织切片的比例,可将脂肪肝分为4度:FD:<5%肝细胞脂肪变;Fl:5%一33%肝细胞脂肪变;F2:33%一66%肝细胞脂肪变;F3:66%~75%肝细胞脂肪变;F4:>75%肝细胞脂肪变。

2.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炎时肝脂肪变程度与单纯性脂肪肝一致,分为4度(F0~4),依据炎症程度分为4级(G0—4):G0:无炎症;G1:腺泡3带呈现少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散在个别点灶状坏死和中央静脉周围炎;G2:腺泡3带明显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增多,出现Mallory小体,门管区轻至中度炎症;G3:腺泡3带广泛的气球样肝细胞,腺泡内点灶状坏死明显,出现Mallory小体和凋亡小体,门管区中度炎症伴和(或)门管区周围炎症;G4:融合性坏死和(或)桥接坏死。

依据纤维化的范围和形态,将肝纤维化分为4期(S0~4):S0:无纤维化;s1:腺泡3带局灶性或广泛的窦周/细胞周纤维化和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s2:纤维化扩展到门管区,中央静脉周围硬化性玻璃样坏死,局灶性或广泛的门管区星芒状纤维化;S3:腺泡内广泛纤维化,局灶性或广泛的桥接纤维化;s4:肝硬化。

3.肝硬化: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根据纤维问隔有否界面性肝炎,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

六、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一)评估方法(Ⅱ-2)

有多种方法用于评价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及近期存活率,主要包括Chlild-Pugh分级、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判别函数(Maddrey判别函数)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积分等,其中Maddrey判别函数有较高价值,其计算公式为:4.6×PT(s)差值+TBil(mg/d1)。

(二)治疗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原则:戒酒和营养支持,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和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1.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的措施,戒酒过程中应注意防治戒断综合征。

2.营养支持:酒精性肝病患者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应在戒酒的基础上提供高蛋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Ⅱ-2)。

3.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可改善重症酒精性肝炎(有脑病者或Maddrey指数>32)患者的生存率(I)。

(2)美他多辛可加速洒精从血清中清除,有助于改善酒精中毒症状和行为异常(I)。

(3)腺苷蛋氨酸治疗可以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物化学指标(I)。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酒精性肝病患者有防止组织学恶化的趋势(I)。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多烯磷脂酰胆碱和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可改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Ⅱ.2,Ⅱ-3)。双环醇治疗也可改善酒精性肝损伤(Ⅱ-2);但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Ⅲ)。

(4)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脏常伴有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故应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Ⅲ)。目前有多种抗肝纤维化中成药或方剂,今后应根据循证医学原理,按照新药临床研究规范(GCP)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重视肝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客观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5)积极处理酒精性肝硬化的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和肝细胞肝癌等)(Ⅲ)。

(6)严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可考虑肝移植,但要求患者肝移植前戒酒3—6个月,并且无其他脏器的严重酒精性损害(Ⅱ_2)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