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症状,是一种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重症监护的加强,生命器官的有效支持,以及抗感染药物的更新,增加了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机会。

病因

1.严重创伤

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创伤有: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颅内疾病、脑外伤、腹部手术等。

2.长时间低血压

如休克、慢性肾衰竭、多器官衰竭等。

3.药物使用

如抗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的长时间使用。

4.其他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胃是应激状态下最为敏感的器官,情绪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动,紧张和焦虑可引起胃黏膜糜烂。

(2)胃黏膜屏障的损伤 对应激性溃疡来说,胃黏膜屏障的损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原因,任何影响胃壁血流的因素都会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削弱胃黏膜屏障。大手术、严重创伤、全身性感染等应激状态,特别是休克引起的低血流灌注,均能减少胃壁的血流,发生应激性溃疡。

(3)胃酸和H+的作用 胃酸和H+一直被认为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胃酸增多显然能加重胃黏膜防卫系统的负荷,但应激性溃疡时胃酸一般不高,甚至减少,尽管如此,仍不能否定H+在应激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由于胃黏膜屏障受损,H+浓度虽不高,仍可逆行扩散,出现胃壁内酸化。则可产生急性胃黏膜损害。

(4)代谢产物的影响 如PG产生减少,而且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炎性介质的失控等。

(5)幽门螺杆菌感染 据报道,十二指肠溃疡病人Hp的检出率为85%,胃溃疡病人为53%,但Hp是造成溃疡病的病原菌还是溃疡发生后的并存菌还难以确定。现认为Hp可造成急性胃炎,但很少产生急性溃疡,也不会引起显性出血。

(6)胆盐的作用 胆盐对胃黏膜的作用不容忽视,胆盐被认为是除阿司匹林和酒精以外造成胃黏膜损害排行第3位的物质。

临床表现

临床上本病不严重时无上腹痛和其他胃部症状,常被忽视,明显的症状是呕血和排柏油样便;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胃十二指肠发生穿孔时即有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

此外必须注意有无合并的肺、肾等病变(即MODS)的表现。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下降,血细胞比容下降。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2.其他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有特殊重要性,早期在胃的近段黏膜上可见多数散在的苍白斑点,24~36小时后即可见多发性浅表红色的糜烂点,以后即可出现溃疡,甚至呈黑色,有的表现为活动性出血。

(2)选择性动脉造影 可确定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且可经导管注入药物止血。

诊断

在严重外伤、烧伤、大手术后或严重疾病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或出现急性绞痛和腹膜炎症状等应考虑本病。

治疗

首先是处理原发病,其次是维持胃内pH在4.0以上。包括以下措施:

1.全身治疗

去除应激因素,纠正供氧不足,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早给予营养支持等措施。营养支持主要是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在24~48小时内,应用配方饮食,从25ml/小时增至100ml/小时。另外还包括预防性应用制酸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控制感染等措施。

2.静脉应用止血药

如立止血、PAMBA、维生素K1、垂体后叶素等。另外还可静脉给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3.局部处理

放置胃管引流及冲洗或胃管内注入制酶剂,如埃索美拉唑、凝血酶等。可行冰生理盐水或苏打水洗胃至胃液清亮后为止。包括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硫酸铝等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以及注入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

4.内镜治疗

胃镜下止血,可采用电凝、激光凝固止血以及胃镜下的局部用药等。

5.介入治疗

可用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栓塞、注入血管收缩药,如加压素等。

6.手术治疗

可进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切除术(通常切除胃的70%~75%),连同出血性溃疡一并切除。残留在胃底的出血性溃疡予以缝合结扎。在老年,危险性较大的病人,可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并将出血性溃疡缝合。

并发症

急性溃疡侵犯裸露的血管时,可造成大出血。病人可发生呕血,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