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肠梗阻 > 科普文章

什么行为习惯容易引起肠梗阻?

2020-07-28

胃肠道内容物由于病理因素发生通过障碍称之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而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一般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囊炎,在急腹症中占第3位。由于种种原因,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


发病原因

1.按肠梗阻的原因可分为3类

(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有:

①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②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③肠套叠。

④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⑤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⑥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⑦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⑧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⑨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2)运动障碍性肠梗阻: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①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②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A.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B.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C.重金属中毒。 D.尿毒症。 F.脊髓炎。

G.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

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A.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B.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C.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D.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F.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G.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⑦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3)急性缺血性肠梗阻: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

1、腹痛: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一般为阵发性剧烈绞痛,由于梗阻以上部位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这类疼痛可有以下特点:

①波浪式的由轻而重,然后又减轻,经过一平静期而再次发作。

②腹痛发作时可感有气体下降,到某一部位时突然停止,此时腹痛最为剧烈,然后有暂时缓解。

③腹痛发作时可出现肠型或肠蠕动,病人自觉似有包块移动。

④腹痛时可听到肠鸣音亢进,有时病人自己可以听到。

2、呕吐:呕吐在梗阻后很快即可发生,在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食物或胃液。然后即进入一段静止期,再发呕吐时间视梗阻部位而定,如为高位小肠梗阻,静止期短,呕吐较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如为低位小肠梗阻,静止期可维持1~2天始再呕吐,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物。如为绞窄性梗阻,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血性。结肠梗阻时呕吐少见。

3、腹胀: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出现。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则表现为全腹膨胀,常伴有肠型。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胀显著,但不伴有肠型。闭袢型肠梗阻可以出现局部膨胀,叩诊鼓音。结肠梗阻因回盲关闭可以显示腹部高度膨胀而且往往不对称。

4、排便排气停止:在完全性梗阻发生后排便排气即停止。在早期由于肠蠕动增加,梗阻以下部位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所以早期少量的排气排便不能排除肠梗阻的诊断。在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可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或果酱样便。

5、体征:早期单纯性肠梗阻病员,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后因呕吐,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四肢发凉等中毒和休克征象,尤其绞窄性肠梗阻更为严重。

腹部体征: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腹胀均匀;单纯性肠梗阻肠管膨胀,有轻度压痛。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固定压痛和肌紧张,少数病员可触及包块。蛔虫性肠梗阻常在腹部中部触及条索状团块;当腹腔有渗液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绞痛发作时,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肠梗阻并发肠坏死、穿孔时出现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6、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检查对诊断有帮助,摄片时最好取直立位,如体弱不能直立可取左侧卧位。在梗阻发生4~6小时后即可出现变化,可见到有充气的小肠肠袢,而结肠内气体减少或消失。空肠粘膜的环状皱壁在空肠充气时呈“鱼骨刺”样。较晚期时小肠肠袢内有多个液面出现,典型的呈阶梯状。

7、化验检查:肠梗阻由于失水、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增高,尿比重也增多,晚期由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严重的呕吐出现低K。

治疗原则

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均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

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②补充循环血量;

③降低肠内张力;

④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⑤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

⑥手术处理肠绞窄。

预后

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虽然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肠梗阻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应引起注意,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治。有些肠梗阻在正确解除梗阻原因后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约90%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缓解,但其中50%可能会复发。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