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是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代谢性肝脏疾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伴等显性表达。

病因

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性肝病是血清中一种拮抗蛋白酶的成分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代谢病。

α1抗胰蛋白酶(α1-AT)是肝脏合成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由于遗传缺陷,正常α1-AT显著减少,异常的α1-AT分子量小而溶解度低,以致不能排至血中,聚集于肝细胞内,肝组织受损,引起肝硬化。

临床表现

α1-AT缺乏性肝病可在婴幼儿期初次被发现,也可在此期无肝脏病变表现,到成年后出现慢性肝病表现。小部分的PiZZ型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即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0µ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可达150~1300U/L。患儿体重增加缓慢、嗜睡、易激怒、出现无胆汁粪便。3个月月龄的小儿半数出现高转氨酶血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可达80~600U/L。少部分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患儿出现肝硬化病症,表现为腹胀、肝脾肿大,因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可有紫癜等其他部位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新生儿肝脏淤胆持续7个月~1年可消退;如无好转,则可逐渐发展出现进行性肝损害,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死亡。引起的肝硬化也可在成年时发生,但在中老年期才出现肝硬化者很少。成年期发病多见于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较缓慢,临床表现各异,有报道成人杂合子型α1-AT缺乏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成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肝硬化可无症状,可出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伴发肝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纯合子型患者。对于任何非感染性慢性肝炎患者、原因未明的肝脾肿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患者都应考虑有α1-AT缺乏性肝病的可能性。也应警惕少数肝癌是因α1-AT缺乏引起。

检查

1.测定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

其正常值为2000~3000mg/L,比正常减少10%~15%,对诊断可能有帮助,但不能确诊。因在急性炎症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可能增加。

2.pi表型分析

应用等电聚焦或酸性条件下琼脂电泳鉴定α1-抗胰蛋白酶表型可建立诊断。目前,PCR技术已用于检测α1-抗胰蛋白酶变异体,此法不仅迅速、敏感性高,而且只需极少量的细胞物质,该技术对确定诊断、人群筛检及出生前诊断等均有用。

3.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显示肝硬化,PAS染色可见肝细胞内特征性包涵体,荧光染色显示在肝细胞内蓄积有蓝色颗粒,即α1抗胰蛋白酶抗体荧光带。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血清蛋白电泳可见α1球蛋白缺乏常提示该病,直接测定α1抗胰蛋白酶可确诊,但应重视遗传表型分析。因为α1-AT的产生受这些因素影响,所以诊断应根据表型分析,而不单根据α1-AT水平检测、肝细胞活检。

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基本按肝硬化的一般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改善症状和适当的营养支持。为减轻胆汁淤积性肝病病情,患病婴儿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给予脂溶性维生素,可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要戒烟和杜绝被动吸烟。

2.α1抗胰蛋白酶增补治疗

旨在增加肝脏内源性α1抗胰蛋白酶释放,从而增加抗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像减轻肺损害一样来达到减轻肝损害。但这种方法也同时增加了α1抗胰蛋白酶与血清蛋白酶复合体受体的结合,会刺激异常的α1抗胰蛋白酶产物的增加,导致其在肝细胞内的蓄积,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害。所以这种方法不适合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3.肝移植

肝移植已被用于治疗进展到晚期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的患者,本病是适合肝移植治疗的最常见的代谢性肝病之一。肝移植除了替代已有损害的肝脏外,还可矫正代谢缺陷,以免进展到全身性病变。

4.基因治疗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被认为是可通过基因治疗来重建正常的基因型的许多疾病之一。其潜在的益处是可减少对于肝移植的需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基因治疗是通过对α1-AT缺乏的肝细胞的基因组内加进正常的α1-AT基因,使细胞能合成正常的α1-AT。

5.其他

其他一些治疗方法也已进行研究。如研制血清蛋白酶复合体受体阻滞药用于减少异常的α1-AT的产生,或阻断内质网α1-AT结合位点,以有效地避免分泌异常的α1-AT,这是治疗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