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壁疝

肠壁疝又名肠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疝,指肠壁的一部分进入疝囊,而肠系膜侧肠壁及系膜不进入疝囊所形成的疝。本病无典型临床表现,且发生部位多样,症状表现不同,早期诊断较难。

病因

本病多因慢性腹内压增加引起,较高的腹内压力使得腹膜被推挤进入人体先天性薄弱区域,而形成疝囊,由于疝环狭小,疝囊浅,当肠管疝入时只有肠壁的一部分成为疝内容物,而系膜侧肠管没有进入疝囊。同时,由于周围组织弹性差,肠壁一旦疝入很难自行复位,常常造成肠壁的嵌顿,严重者甚至出现坏死及穿孔。

临床表现

肠壁疝不同于一般的腹外疝,其疝块很小或者没有疝块,查体时极易被忽视或误诊。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其主要表现。

1.腹痛

常表现为突发性腹痛,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长期慢性腹痛,由于疝入的常是小肠,所以多表现为脐周痛。本病好发于老年人,而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反应迟钝,常常病史较长,有的误诊达数年。

2.不全性肠梗阻

由于只有部分肠壁进入疝囊,患者多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呕吐等,可有正常的排便排气。

检查

X线片、CT、MRI和超声检查多表现为肠管梗阻的征象,CT、MRI和超声检查还可以显示肠壁结构及疝囊内容物的性质,还可以通过超声对血流信号的显示推测肠管的坏死情况。

1.X线片检查

表现为:①固定的充气肠曲;②腹腔内多发液气平面。

2.CT检查

表现为:①肠管扩张,其内可见液气平面;②肠管影进入异常孔、裂内;③肠管发生坏死时,可表现为局部炎性渗出改变。

3.超声检查

表现为:①腹壁连续性中断;②中断部位可见异常回声团,其大小随腹压变化而变化。

诊断

肠壁疝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多数病例是以不完全性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别是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很容易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此外,体格检查时应该特别注意腹股沟疝和股疝的检查,大多数病例则是在剖腹探查术中或发生肠坏死、腹膜炎后手术中确诊。

治疗

肠壁疝治疗同绞窄性疝,应争取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取决于疝入的肠管壁是否坏死,如无坏死,回纳肠管壁,施行疝修补术;如疝入的肠管壁已坏死,应切除坏死肠管,并缝合肠管,回纳腹腔,再行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