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多种病变引起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吸收不足。大多数胃切除病人恢复较好,但部分病人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为腹泻、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术后5~10年后,以骨质软化为多见,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文献报告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60%~70%。

病因

胃切除后影响消化道吸收的病因:

1.胃机能受损、排空加快。

2.餐后胆胰分泌不同步。

3.胃切除后小肠腔内若干因素改变也可以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

4.摄食调节的改变。

临床表现

1.营养不良

小胃综合征,进食后不适使病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倾倒综合征和胃肠道吸收不良使病人消瘦和营养不良。

2.贫血

由于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由于胃切除后抗贫血因子缺乏,造成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腹泻

多因毕Ⅱ式吻合后胃排空过快,小肠蠕动增强,消化与吸收不良所致。另外食物和胆汁、胰液不能很好地混合,丧失了胰液分解脂肪和胆盐的乳化脂肪作用,影响脂肪吸收,导致脂肪泻。

4.骨病

发生在术后5~10年后,以骨质软化为多见,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主要症状有骨骼疼痛,下肢无力,容易骨折等。毕Ⅱ式术后食物不再经过十二指肠,钙吸收减少。脂肪吸收不良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因贫血而使血中血红蛋白的总量降低。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①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 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②右旋木糖试验 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③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 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2.其他检查

可作上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消化道内镜检查。

诊断

为了排除胰腺功能不足、输入襻综合征、胃空肠结肠瘘、胃回肠错位吻合等特殊原因引起的吸收不良,除了常规血化验检测外,可作上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消化道内镜等检查明确。

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 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能有效地控制需氧和厌氧菌群,并能纠正吸收不良。②头孢拉啶。③甲硝唑(灭滴灵)。

(2)维生素补充 补充维生素B12、A、D、E、K。

(3)胰酶制剂 补充纠正胰腺功能相对不足。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输入襻综合征、胃空肠结肠瘘、胃回肠错位吻合、无特殊原因的胃切除后吸收不良药物治疗无效者。术式选择:

(1)BillrothⅡ改为BillrothⅠ 已证明BillrothⅡ改为BillrothⅠ后,病人粪便脂肪丢失、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小肠腔内细菌孳生得到纠正。

(2)胃十二指肠之间间置一空肠段恢复胃十二指肠通道 实验证明间置空肠术后病人粪便脂肪排出量明显低于常规胃切除后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与常规胃切除后BillrothⅠ、BillrotnⅡ病人相比,胃切除后胃十二指肠之间间置空肠术后病人体重增加。

并发症

胃切除术后吸收不良,往往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消瘦、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预防

选择合适的胃切除术对预防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