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症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所产生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由IgG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延时性(数小时至数天)、数量依赖性、累积性的特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肠易激惹、头痛、偏头痛、疲劳、行为异常和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食物不耐受与多种慢性病有关,可累及消化、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个系统及皮肤,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与IgE介导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不同,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属迟发性反应,常由多种食物引发,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性反应。

病因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的发生是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IgG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免疫反应、酶缺乏、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但不包括致病微生物、化学毒物、刺激性食物的毒性反应及对食物的主观厌恶。

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小麦、玉米、坚果、大豆和贝类等。目前可对90余种食物进行检测。

临床表现

在进食后一段时间,一般在1~1.5小时或更久才出现不适的症状,表现为肠易激惹、头痛、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疲劳、行为异常、荨麻疹(皮肤瘙痒、红色风团、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病情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检查

由于食物不耐受患者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产生了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了食物特异性IgG,血液中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检测可用于证实是否存在食物不耐受。根据食物种类可划分为传统14项检测和全套90项检测。根据食物特异性IgG的不同浓度,检测结果可分为"阴性、轻度不耐受、中度不耐受、重度不耐受",并可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饮食疗法:安全、轮替、禁食。

14项检测:牛肉、花生、鸡肉、猪肉、鳕鱼、大米、玉米、虾、蟹、大豆、蛋清/蛋黄、西红柿、蘑菇、小麦。

90项检测:球叶莴苣、龙虾、柠檬、、利马豆、麦芽、小米、杏仁、蘑菇、美式乳酪、芥菜籽、苹果、燕麦、鳄梨、橄榄、香蕉、洋葱、整粒大麦、橘子、牛肉、牡蛎、越橘、欧芹、椰菜、桃、荞麦、花生、黄油、杂色豌豆、卷心菜、菠萝、蔗糖、猪肉、哈密瓜、马铃薯、胡萝卜、大米、腰果、黑麦、菜花、红花籽、芹菜、鲑鱼、切达干酪、沙丁鱼、鸡肉、扇贝、红辣椒、芝麻、巧克力、河虾、肉桂、鳎鱼、蛤、大豆、鳕鱼、菠菜、 咖啡、南瓜、可乐豆、草莓、玉米、青豆、白软干酪、葵花籽、牛奶、甘薯、螃蟹、瑞士干酪、黄瓜、红茶、蛋白/蛋黄、烟草、茄子、西红柿、大葱、鲑鱼、羊奶、金枪鱼、葡萄、火鸡、釉子、黑胡桃、嫩豌豆、小麦、青椒、面包酵母、大比目鱼、啤酒酵母、蜂蜜、酸乳酪。

诊断

食物不耐受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不一定和病史完全吻合。检测阳性说明体内存在异常免疫反应,提示应忌食相应食物,阻止继续造成损伤。检测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因为食物抗原成分经烹调、消化后易发生改变。食物种类繁多,不可能进行全面检测。某些诊断试剂稳定性的变异等因素也可导致检测结果和病史不符的情况。因此,对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等全面分析。

治疗

非特异治疗包括针对临床症状的各种对症处理。

特异性防治主要是对饮食进行干预。一般做法是根据检测结果,阴性的食物可以正常食用;轻度敏感的食物采取轮替,即间隔一段时间食用或者忌食;对于中度和高度敏感的食物直接忌食。如果不耐受的食物种类很多,全部避免有困难时,则采取轮替食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