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系膜缺血症
慢性肠系膜缺血症也称缺血性肠绞痛多由于肠道血流障碍的反复短暂发作所致。动脉硬化是慢性肠系膜缺血症的主要病因。症状多发生于餐后是由于进餐后供应肠道的血液向胃分流,引起肠道缺血加重。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例为4:1。慢性肠系膜缺血症患者发生急性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很高。
病因
本病多由于肠道血流障碍反复短暂所致。动脉硬化是慢性肠系膜缺血症的主要病因。本病患者发生急性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很高。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冠状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周围血管的病变。特征性的表现是餐后腹痛、不敢进食和体重下降。腹痛于餐后15~30分钟开始,2~3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失。多位于上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或钝痛,可放射到背部,进餐可加重。可伴有腹泻或便秘。体检可有上腹部收缩期杂音,为非特异性,也见于30%无症状的患者。
检查
1.血管造影
可显示内脏血管闭塞,能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多数患者胃肠道3支主要动脉中至少有2支完全闭塞或严重狭窄。血管造影显示1支大的内脏动脉闭塞不足以诊断慢性肠系膜缺血。侧支循环的存在说明大的内脏血管受累、病变呈慢性。
2.CT、B超检查
有助于排除肝胆系统和腹膜后疾病。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对比增强的螺旋CT扫描可显示狭窄、钙化或主动脉瘤。
3.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血管狭窄。
诊断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内脏动脉闭塞的血管造影表现,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以及对血管重建后的反应可做出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是恢复血流。内科治疗包括应用扩血管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手术治疗或经皮经腔肠系膜血管成形术可恢复肠道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