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扭转

正常盲肠附着于腹后壁,很少发生扭转。当盲肠的移动度过大,回盲部的肠襻发生扭转时,即称盲肠扭转,属闭襻性肠梗阻。同时,其附近的回肠和升结肠也发生扭转。这也是引起肠梗阻的罕见原因,约占肠梗阻的1%。早期即可发生肠管血循环障碍,危险性大,急性扭转未经手术治疗者死亡率高。

病因

正常盲肠附着在腹后壁,被腹膜完全覆盖,很少发生扭转。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盲肠的固定及其系膜退化不全,导致盲肠和升结肠的系膜过长,活动度过大,即可造成盲肠扭转。这是盲肠扭转的解剖因素。造成盲肠扭转的诱因有饮食过多、过度用力、腹泻、腹内有粘连、盆腔肿瘤等因素,腹部手术是盲肠扭转的直接原因。另外,妊娠改变盲肠位置,盲肠远端梗阻造成盲肠膨胀,也可使其发生扭转。

临床表现

盲肠扭转多见于女性,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盲肠移动可引起脐周及右下腹疼痛、腹部胀气等症状。临床上可分为2种类型:

1.急性盲肠扭转

早期临床症状为突然出现右下腹或中腹部剧烈疼痛,性质为绞痛,可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晚期可出现毒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

体征: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腹腔内如有渗液,压痛可遍及全腹。腹胀明显,且不对称。右下腹部隐约可触及胀气包块。听诊时,肠鸣音亢进或有气过水声。

2.亚急性盲肠扭转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发作时右下腹部疼痛不适,伴不同程度的腹胀。右下腹可触到囊性肿块,有压痛。病情可持续数天,扭转复位后症状自然缓解。

检查

1.腹部平片

盲肠扭转的腹部平片的影像特点:

(1)盲肠扩张 扩张的盲肠可位于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左上腹或上腹部。

(2)低位小肠梗阻的征象 出现阶梯状排列的多个液平面。

(3)末端回肠胀气、移位 末端回肠充满气体,异常地位于盲肠右侧,横结肠和降结肠内气体相对较少。

2.钡剂灌肠

可见钡剂在结肠肝曲部位受阻。

诊断

根据患者有右下腹疼痛等低位肠梗阻表现的病史,右下中腹扪及胀气的盲肠且有压痛的体征,应首先考虑盲肠扭转的可能;结合腹平片显示盲肠显著扩张且有液气平面,钡剂通过升结肠显示受阻征象可明确诊断。

治疗

盲肠扭转一旦确诊,则应按肠梗阻治疗原则积极进行胃肠减压、补液和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或低血容量。盲肠扭转应及时剖腹探查,根据扭转肠管不同病变,采取相应的术式以解除肠梗阻,切除坏死肠段及防止复发。

1.盲肠扭转复位加盲肠固定术

盲肠扭转复位后,应将盲肠与侧腹壁缝合固定,亦可切开后腹膜形成瓣状,缝合于盲肠和升结肠前,形成一腹膜后囊袋,但复发率较高。适用于无肠坏死的患者。

2.扭转复位、盲肠内插管造口

盲肠扭转复位后,可在盲肠处切一小口,插入蕈状导尿管,从右下腹引出。盲肠内插管引流,不仅可让肠管术后减压,而且让造口部位盲肠壁与腹膜形成粘连,达到固定盲肠的目的,以防复发。术后2周可拔除导尿管,造口处自行愈合。适用于无肠坏死者、高龄者和一般情况差者。本术式可能出现伤口感染、腹腔脓肿、盲肠瘘等并发症。

3.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末段横结肠吻合

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扭转肠襻无坏死,可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末段横结肠吻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病人术后痛苦少,护理简单,吻合口可一期愈合,且复发少。此术有一定的危险性,术中应仔细操作,保护肠管血运通畅。

4.坏死肠管切除、近端回肠造瘘、远端横结肠关闭

对于病情严重、有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者适用本法,3个月后再行肠吻合术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