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息肉。息肉有单发或者多发,也有遗传性或者非遗传性,其发病率在总人群中占1.6%~12.0%。

病因

1.饮食因素

常认为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高脂肪膳食和食物纤维不足引起。

2.炎症刺激

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肠黏膜息肉状肉芽肿;结直肠各种炎性疾病等。

3.异物或粪便刺激

粪便中的残渣和异物导致大肠黏膜损伤,使肠内稳态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增生或脱落速度减慢,可形成息肉状凸起。

4.遗传因素

可有家族遗传史。

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少,间断性出血为主。偶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

2.粪便改变,包括排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粪便形状的改变。

3.息肉较大时可引起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

4.直肠具有长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

检查

1.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是最简便和经济的低位直肠和肛管疾病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查肛管及直肠下段有无异常改变,可以诊断直肠内大部分息肉。

2.结肠镜检查

对结肠息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具有诊断、治疗意义。

3.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为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较钡剂灌肠有明显的优势,可发现较小的息肉病灶,并能对息肉的表面、形态及基底作细致地分析,提高诊断率。

4.粪便隐血试验

此检查对诊断结直肠息肉意义不大。

诊断

1.临床表现

根据便血、粪便的改变(时间、次数、形态)、腹痛、息肉脱出肛门等表现可考虑本病。

2.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应该建立在精确诊断的前提下,对息肉的性质、数目、分布、形态、位置和结肠外表现,以及患者年龄等作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后决定。

1.结直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及时予以切除。

2.增生性、炎症性及错构瘤性息肉虽然很少发生恶变,但也应尽可能切除。

3.大多数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电凝切除。

4.内镜下切除的息肉如果为恶性,恶变局限在黏膜层,切缘也比较干净,就不需要追加扩大手术;相反,则应追加手术。

预防

1.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该病并及时治疗。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少吃烟熏、油炸以及腌制的食物。

3.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