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近来有上升趋势,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病因

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尤其是乙醇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H+及胃蛋白酶逆向弥散入黏膜而导致胃黏膜的急性糜烂。但一些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更是常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酗酒及烧伤、大手术、颅脑外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病史。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剧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由药物所致者,也称为药物性胃炎。少数患者由于原发病症状较重,因此出血前的胃肠道症状,如上腹部隐痛不适、烧灼感常被忽视或无明显症状。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常为间歇性;部分患者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较重,经大量输血但血红蛋白含量仍难迅速提高。少数因烧伤引起本病,仅有低血容量引起的脉搏加快和血压下降。

检查

患者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部分患者急性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总量下降,大便及呕吐物潜血实验均阳性。

1.X线检查

胃肠道钡餐检查常不能发现糜烂性病变,且不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因为钡剂可涂布于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在急性出血时肠系膜上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可做出出血的定位诊断,出血间歇时则常为阴性。

2.急诊内镜检查

在出血后的24~48小时作急诊内镜检查,可见多发性糜烂和出血灶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有确诊价值。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及急诊内镜检查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去除诱发病因,治疗原发病。患者应卧床休息,禁食或流质饮食,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给予适量的镇静药;出血明显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血压变化及出血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黏膜保护药

无明显出血者,可应用黏膜保护药。

3.H2受体拮抗药

H2受体拮抗药可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H+逆弥散,使用中须注意H2受体拮抗药的副作用。

4.质子泵抑制药

其抑酸作用强于H2受体拮抗药,是首选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防止H+逆向弥散,pH上升后,可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有利于凝血块的形成,从而达到间接止血的目的。

5.大出血者应积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补充血容量 对伴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补液,酌量输注新鲜血液,迅速纠正休克及水电解质紊乱

(2)局部止血 留置胃管,可观察出血情况、判断治疗效果、降低胃内压力,也可经胃管注入药物止血。

(3)止血药 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血小板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并增加其聚集活性与黏附性。

(4)生长抑素及生长抑素类似物 生长抑素及生长抑素类似物具有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内脏血流量的作用。

(5)内镜下止血及介入止血 常规止血方法无效时可选用内镜下止血方法和放射介入治疗

(6)手术治疗 单纯的广泛糜烂出血性胃炎不宜手术治疗。少数伴有应激性溃疡出血者,经内科积极治疗仍难以控制出血时,在急诊胃镜检查后基本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可选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准备要充分,并补充足够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