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是指因胆汁的异常反流进入胰管,使胰腺消化酶被激活,从而产生胰腺自身消化而出现的急性炎性反应。其发病率在胰腺炎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多见于50~60岁、体形偏胖的女性患者。

病因

1.壶腹部嵌顿

包括胆石嵌顿、蛔虫梗阻、胆总管及胆道感染所致Oddi括约肌痉挛,使胆汁排出障碍,胆道内压力超过胰管内压力,导致胆汁逆流入胰管内引发胰腺炎。

2. 胆道炎症及其毒素

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溶血卵磷脂等也可通过与胰腺的共同淋巴系统扩散到胰腺,或者胆管炎症扩散到胰管,从而在引起胰腺炎。

3.胆石通过学说

有学者认为尖锐的整块胆石从胆道艰难地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中,刺激Oddi括约肌,使其充血、水肿、痉挛,甚至逆向收缩,形成暂时性的或功能性的梗阻,引起胆汁反流,从而引起胰腺炎。

临床表现

1.腹痛

多发生于进食以后,以突然出现的剧烈腹痛为主要表现,首先出现在右上腹,主要为胆绞痛,随后可向左肩及左腰背部放射。有束带感。

2.腹胀

常与腹痛同时发生,重症者由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刺激和腹膜后出血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致胆道积气积液而引起腹胀。

3.恶心、呕吐

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内容物为食物、胆汁。晚期由麻痹性肠梗阻引起,呕吐物为粪样物,发生于腹痛之后,呕吐后腹痛常不能缓解。

4.发热

多为中度热,一般在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合并胆管炎时可有寒战、高热。有全身中毒症状者,体温不升高。

5.黄疸

胆总管下端或肝功能受损出现黄疸,黄疸越重,病情越重,预后多较差。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加,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和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2.B超

可以看到胰腺呈弥漫性肿大,水肿病变时,出现均匀的低回声;若有出血坏死,可表现为粗大的强回声。

3.CT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肿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出血坏死型则在肿大的胰腺内可见泡状的低密度区,胰腺或胰腺周围液体积聚等。

4.腹腔穿刺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腹腔穿刺常可抽到混浊液,且可能见脂肪小滴,并发感染时可呈脓性。

诊断

1.有胆绞痛病史。

2.上腹痛,尤其右上腹部压痛。

3.血和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4.黄疸。

5.辅助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呈弥漫性肿大,超声波显示结石等可帮助明确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和胃肠减压。症状轻者进食少量清淡流食,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需胃肠减压。

2.支持疗法

静脉补充电解质,维护足够的循环血容量,补充足够、全面的营养,对于提高本病疗效十分重要。

3.镇痛、解痉

使用吗啡、哌替啶类镇痛剂,因此类镇痛剂可引起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故多需与阿托品合用。

4.应用抗生素

主要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抑制胰液分泌

H2受体阻断剂可抑制胃酸进而减少胰液的分泌;生长抑素也能够明显抑制胰液分泌,临床常用的有奥曲肽。

6.手术治疗

在积极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待患者的急性症状缓解后再采取延期手术。手术多在急性发作后7天左右进行。但是对于诊断不明确和经使用各种支持疗法病情仍进行性恶化者,应及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胆道病变的不同而选择。对于胰腺本身的处理可采用胰腺引流、胰腺切除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