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憩室

胆囊憩室(gallbladder diverticuhun)是胆囊壁局部向腔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以胆囊底多见,常为单发,多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内压增高有关。憩室分为先天性憩室和后天获得性憩室,先天性憩室为真性憩室,非常少见。后天获得性憩室,由胆石或粘连牵引等所致的憩室,为假性憩室。胆囊憩室多发生于胆囊底或颈,先天性憩室可能无临床意义,有胆石嵌塞的憩室可能发生溃疡穿孔。

病因

先天性憩室少见,多因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获得性憩室可能由于溃疡、胆石或粘连等因素而产生的囊壁薄弱,胆囊内压增加和牵拉所致。

临床表现

胆囊憩室可见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小不一。可无症状,并发憩室炎或结石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恶心、疼痛、发热等,有时发生出血、穿孔导致肝下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

检查

临床可行腹部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其超声特点为胆囊形态、大小显示正常,囊壁局部向外突起,形成一个圆形的囊腔,此囊与胆囊腔相通,憩室内常有小结石或沉积物回声。

胆囊造影可于胆囊体、颈或胆囊底部发现圆形、囊袋状突出于囊壁外的憩室影像。

无并发症时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变化。

诊断

无症状时诊断困难,多在做体检时、B超或胆道造影确诊胆囊憩室。应与先天性葫芦形胆囊及僧帽状胆囊相鉴别。X线造影时,憩室的浓缩功能欠佳,如在切线位,可见囊状憩室,并有狭颈与胆囊相连。

治疗

胆囊憩室无症状及并发症时,以观察为主,可不做特殊处理。如并发结石或感染者,行胆囊切除术。本病预后良好,至今尚未见胆囊憩室癌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