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H+弥散增加,而导致胃黏膜慢性病变。

病因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胆汁等损害胃黏膜造成炎症,增加胃泌素释放,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导致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引起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使得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

任何导致胃肠动力的紊乱,如胃肠神经肽和激素水平异常可使胃肠道运动紊乱,解剖异常的因素,如原发性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使幽门开放时间延长、幽门松弛或持续开放状态,均可发生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临床表现

1.腹胀、腹痛

表现为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胸骨后痛,餐后可加重,服用碱性药物无缓解反而加重。

2.胃灼热

胃部有灼烧感,甚至有些患者食管也有烧灼感,常常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

3.胃出血

严重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胃出血,有的患者大便呈现黑色(柏油样便),有的是呕血。

4.呕吐

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有些患者呕吐物中带血。

检查

1.胃镜检查

内镜下可观察到反流表现:即胃腔内多量浅黄至黄绿色潴留液,或胃壁上附较多含胆汁的黏液,或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黄色泡沫状或水流状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幽门口松弛或处于开放固定状态;胃炎表现:胃黏膜弥漫性红色改变,黏膜皱襞水肿,或伴有糜烂、溃疡。

2.胃吸出物测定

通过从患者鼻腔插入胃管到达胃腔,继而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3.5mmol/h,胆酸>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反流性胃炎。

3.同位素测定

通过静脉注射99mTc-丁亚胺双醋酸2mCi,观察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反流指数。通过对胃内同位素含量的检测,可了解肠胃反流的程度。

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和胃吸出物测定,同位素测定可了解反流程度。

治疗

1.药物治疗

(1)胃动力药物:能增加胃肠道蠕动,抑制胆汁反流入胃,促进反流物排空。常用的有:多潘立酮(吗叮啉)、莫沙必利(新络纳)等。

(2)胃黏膜保护剂种类较多,主要作用包括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以减轻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从而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愈合作用。

(3)结合胆盐类药物:

①达喜(铝碳酸镁),通过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继而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显,为临床上主要用药;

②阴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口服后释放出氯离子,与胆酸结合,形成不可溶、不吸收的复合物,加速胆盐及粪便排出,减少胃黏膜损害。

(4)抑制胃酸药:胃酸和胆汁有叠加的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强,抑酸药对胆汁反流同样有效。

①H2受体阻断剂(H2RA):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②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作用远优于H2受体阻断剂。

(5)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存,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首先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有利于病变愈合,更可减少诱发癌变的几率。

2.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者,常用术式有Roux-en-Y手术或胆道分流术。

3.饮食调养

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

4.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

包括戒烟酒、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食管狭窄、出血、溃疡等。因反流的胃液可侵袭咽部、声带、气管而至慢性咽炎,慢性声带炎和气管炎,即临床上所称的Delahunty综合征。胃液反流和吸入呼吸道可致吸入性肺炎。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的发生。

预防

注意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通过健康的饮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可最大程度地预防与控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