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感染。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最多,约超过500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病因
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
常见的体征有肝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水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
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粪检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是确诊的根据,一般在感染后1个月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常用的方法有:
(1)涂片法 直接涂片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由于所用粪便量少,检出率不高,且虫卵甚小,容易漏诊。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纸厚涂片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调查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粪检方法之一,可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2)集卵法 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两类,沉淀集卵常用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 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此法检出率接近100%,但技术较复杂,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见活成虫,虫体表面光滑,蜷缩有蠕动,根据形态特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2.免疫学检查
近年来随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胶体金等标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在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影像学检查
用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在超声图像上可见多种异常改变,如肝内光点粗密欠均,有斑点状、团块状或雪片状,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或胆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状回声。尽管声像图特异性不强,但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仍具一定诊断价值。
CT检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诊断
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胆管炎的B超、CT可无特殊表现,中后期可见胆管结石及胆管明显特征性扩张。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包膜下胆管可呈囊样扩张。特征性的B超、CT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不具特征性表现的常有漏诊。大便虫卵检查华支争吸虫卵、胆汁虫卵检查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及ERCP对本病有确诊意义。
治疗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预防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