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胃镜检查护理 > 科普文章

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中描述的【不典型增生】是什么意思?会不会很严重?

2020-11-03

“许多患者朋友在做胃镜送病理后,拿到的检查结果提示有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大家对此疑惑不解,那么什么是增生呢?”

随着近十几年来病理检查技术应用的普及,作为一项从细胞层面对疾病做出最后诊断的技术,在临床中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

在医疗活动中,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迄今为止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虽然医学实验室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学诊断等技术突飞猛进,在疾病的发现和定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疾病的最后结论,还是有赖于病理做出诊断。


但是有时候病理报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诊断,只是做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描述-不典型增生。

门诊上也经常会有病人,拿着病理报告问:大夫,不典型增生是怎么回事?

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是病理学的名词,主要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

上皮内瘤变又称上皮内瘤(IN),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并且涵盖了多个器官上皮性组织的非典型增生或异形增生性病变。

不典型增生在显微镜的表现为:细胞排列较乱,细胞层次增多,极向消失。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被覆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体上皮。

非典型增生一般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

非典型增生与癌变

一般认为,从正常细胞发展到肿瘤细胞,都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而非典型增生则是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胃肠粘膜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

胃肠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是指胃肠粘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可不经过这个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因此,它不同于单纯性增生及肿瘤性增生。单纯性增生只有细胞的过度生长,而无细胞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表现;肿瘤性增生则为细胞的自主性生长且伴有细胞的结构上明显的异型性。应该说异型增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期病变。


胃肠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发生于胃小凹上皮等处。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即轻度是指炎症性及再生性良性异型增生病变;中度是指异型化较为明显,接近胃癌的“临界性病变”;重度是指异型化更为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但良性的轻度异型改变与临界性异型增生,以及恶性异型病变之间常是一种逐渐移行、转化的过程,有时难以明确划分。

胃肠粘膜上皮非典型性增生的临床意义

(1)轻度非典型性增生:轻度非典型性增生是粘膜对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常出现于溃疡边缘,或各型胃炎、增生性息肉、失蛋白性胃病等,分型上多为再生型。这类病变,大多属可逆性范畴。

(2)中度非典型性增生:中度非典型性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比较明显,既可以出现于萎缩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等,也可以出现于癌旁粘膜。虽然有的病例是可逆的,或长期保持原状,但有的可演变加重升级,故需作定期的胃镜随访。

(3)重度非典型性增生:重度非典型性增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异型性明显,有时与粘膜内高分化癌不易鉴别。这种病变主要见于腺瘤样息肉,癌周粘膜,偶尔就在瘤灶本身,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只有很少机会回复降级,故应做近期胃镜活检复查和密切随访观察,如疑为癌,应手术治疗,包括胃镜下息肉摘除或激光烧灼、碎片样息肉切除和外科切除等。

因此,如果胃镜检查的病理结果提示有单纯增生或不典型增生,都应当积极治疗,密切观察。对于Ⅱ级不典型增生,因其有癌变倾向,更应当提高警惕,积极治疗,严密观察。如果经过治疗,回转不明显且有发展趋势者,果断的进行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因患者情况存在差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医生指导。